今天的行程為走訪唐代的南禪寺及佛光寺,路程頗遠。因此清晨五點即起,趕緊整理物品退房,準備到太原汽車客運東站搭巴士到東冶鎮。約莫六點時太陽尚未露臉,不知道是不是空氣中浮塵過多的關係,感覺太原灰濛濛的。

搭了計程車去汽車站,買了6:50分到五台縣城的第一班車,由於此站也可前往佛教聖地五台山,因此等車時看到眼前走過幾位喇嘛僧人。上車前與司機打個招呼請他於東冶鎮放我下車,旋即選了位置坐下;車程預計兩小時半,正好可以補眠。

▼太原汽車客運東站

1-1.JPG

▼太原汽車客運東站內部等車大廳

1-2.JPG

▼太原汽車客運東站內部等車大廳

1-3.JPG

事與願違,我慢慢認知到大陸這邊的大巴都不愛開冷氣,之前由乾陵回西安即是,想不到這次也是。不知道是不是司機在省油,整個路途中冷氣一下開一下關,加上車內的窗戶也屬密閉式,這讓車廂內溫度上升極快悶到不行,所有人都在流汗了;不過也沒人反映,應是習以為常,就這樣撐到了東冶。

下車之後又被一群包車司機包圍,這次也是隨機選了一位談妥價格後前往。事後來看,由東冶鎮到南禪寺車程不短,約要20來分鐘。一路上我觀看路線,根本是行走於鄉間小道,路程不短,除非自備交通工具,不然包車應該是最好的選擇了。

南禪寺的創建時代已不可考,但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西元783年),由此可推創建年代應為更早。整座寺院由大殿(大佛殿)、觀音殿(入口的山門)、菩薩殿(東配殿)及龍王殿(西配殿)構成,布局為四合院型態。除了大殿建於唐代,其餘皆為明、清時所建。若光看到南禪寺包含四個殿,可能會認為這是一間大的寺廟,實際上規模極小,山西平遙內許多富商的故宅其面積都比南禪寺大的多。

▼南禪寺已於上世紀西元1961年時列為中國的種點文物保護單位

2-1.JPG

▼太原汽車客運東站內部等車大廳

2-2.JPG

待包車司機將車停好,我立即下車環顧南禪寺周遭的環境,緩緩地踱步至山門。南禪寺所在位置為恰好為一高點,由山門前可以眺望四周的莊稼及遠方的山脈。      依據書中的資料,南禪寺附近應有個李家莊,可是行車途中沒有見著,由此可見此廟與最近的村落應該尚一段距離,加上地處偏遠,是以來訪的遊客不多,環境清幽,耳畔不時傳來一陣陣小鳥嬉戲啾啾鳴叫之聲。也許管理員看到外來客應會比較高興,畢竟有個外人參觀,勝過每天彼此互看大眼瞪小眼的無趣。

▼南禪寺入口處

3-1.JPG

▼南禪寺入口處旁的腹地

3-2.JPG

▼南禪寺前風景

3-3.JPG

▼南禪寺的山門(觀音殿)

3-4.JPG

南禪寺最重要的便是這座唐代所築之大殿,這可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的木建築了。除了可以見到唐朝的建築技法外,殿中的佛像群更是原汁原味典型的唐朝風格泥塑。

由山門買了門票進入,即可看到眼前幾公尺外座立於1.1公尺月台上的大殿。南禪寺位於村落旁,等級不高,因此屋頂僅採用了單簷歇山式。屋頂為典型的唐代特徵,舉折(屋頂的斜度)平緩,殿頂兩側安置對鴟吻,庇佑消弭火災。

▼南禪寺的正殿(大佛殿)

4-1.JPG

▼南禪寺的正殿側面照

4-2.JPG

大殿殿身共使用了12根柱子組成,與土坯牆結合為一體,殿內為無柱空間;柱與柱之間以闌額連接,不施普拍坊(有普拍坊表示為唐朝之後的木建築)。這些柱子使用微向內傾斜的側腳,角柱微微昇起,讓柱子與其上的斗拱由外向內緊緊的收攏,讓結構更穩固。

▼南禪寺的東配殿(菩薩殿)及山門

5-1.JPG

▼南禪寺的山門後方,那位管理員可能閒的發慌翹腳

5-2.JPG

大殿內屋頂的架構使用徹上露明造,可以一覽無遺頂端屋架的結構,殿內的平樑上方使用了一個大的三角叉手承托脊坊(叉手內沒有侏儒柱也屬唐代技法)。殿內西側平樑下有唐代墨書,由此證明大殿築於唐代。

▼大殿上的大三角叉手

5-3.jpg

大殿內的唐塑佛像以位居須彌座上的釋迦牟尼為中心,似在說法。阿難與迦葉兩大弟子神情恭謹地分侍兩側。騎獅的文殊、坐象的普賢以及頭戴瓔珞的脅侍菩薩們正在聆聽佛祖的開示,有的菩薩似乎面露微笑領悟了佛祖說法的精義;也有菩薩閉目不語,好似努力思考。最外側的天王除了傾聽佛祖說法外,也負起了戒護此次說法之責,確保不被四方無關之物干擾。須彌座前有兩位小童及一位幫普賢菩薩的牽象童子拂菻,身材較小的童子仰頭雙手合十,似在膜拜文殊、普賢;拂菻負責牽象,表情好像正在告訴大象好好的站在這兒,目光往前直視。。唐代的技師似乎用這一組佛像群,投射出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美好。

▼大殿內的佛像群

6-1.jpg

▲▼大殿內的佛像群

6-2.jpg

▲▼大殿內的佛像群

6-3.jpg

▼左側的童子

6-4.jpg

▼右側的童子及普賢菩薩的牽象童子拂菻

6-5.jpg

由於南禪寺屬於鄉間小廟,主要的功能為撫慰與教化地方百姓,因此佛像的神情、容顏及體態不似大廟的佛像那般莊嚴肅穆,反而好似隣家長者般地溫暖和煦,易於讓人親近。

▼釋迦牟尼佛像

6-6.jpg

▼右側騎象的普賢菩薩及脅侍菩薩

6-7.jpg

▼左側騎獅的文殊菩薩

6-8.jpg

▼左側的迦葉尊者及脅侍菩薩

6-9.jpg

▼右側的阿難尊者及脅侍菩薩

6-10.jpg

▼左側的天王及脅侍菩薩

6-11.jpg

▼左側的天王及脅侍菩薩

6-12.jpg

▼右側的天王

6-13.jpg

南禪寺原有佛像17尊,可惜的是上世紀末西元1999年11月24日晚上,三名盜匪入侵南禪寺,大殿上兩座位於蓮花座上的供養菩薩及文殊菩薩的牽獸童子獠蠻硬生生的被奪走,因此目前大殿內僅存14尊佛像。為了妥善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得已在佛像前安裝了鐵柵欄。雖然難看,可是由於寺廟的位置實在是過於偏僻,這可能也是嚇阻盜匪最有效的辦法了。

會到此參觀者,應該都是對古建築抱持著一定的興趣;從進寺開始除了我之外也僅有另一名遊客,顯然他對我的出現也極為好奇,尤其得知我來自於千里之外的海峽對岸。觀看其言行應是來自於北京的建築系學者。當我詢問是否可用高感度而不打閃光燈的相機拍攝佛像時,只見管理員面露難色,表示店內皆有監視器,他們也不能違法。此時這位學者跳出來說項,加上我再三保證絕對不使用閃光燈,最後管理員同意在兼顧情理法的情況下,允許我在殿外拍攝。

▼接待室

7-1.JPG

▼南禪寺的東配殿(菩薩殿)

7-2.JPG

▼南禪寺的西配殿(龍王殿)

7-3.JPG

結束參觀上車之前我再次的看看四周的風景,這時突然發現廟的一旁有片玉米田,田的盡頭明明是個山壁,怎麼會有門窗?仔細觀看之後頓時發現原來是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窯洞」,其形式屬於「靠懸崖式窯洞」,寺旁還有一個小階梯往下可相通。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實體的窯洞,有此可再印證南禪寺的地理位置實屬偏遠,實非妄言。

▼窯洞

8-1.JPG

後記:南禪寺重建之後不久即發生了佛教上著名的會昌法難,唐武宗下令進行了一連串的滅佛政策,摧毀了當時全中國數萬間佛寺。南禪寺因位處鄉間,故而幸運的躲過此劫,其後各代的修葺也沒有對其結構進行大幅更改,再加上近代的文革浩劫也沒有對它造成一絲一毫的損傷,可以保存到現在算是件非常難得之事了。

延伸閱讀:唐朝木建築瑰寶(上)-山西佛光寺東大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ber 的頭像
    Weber

    且聽韋柏說三道四話行腳

    Web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