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花了快三小時,終於參觀完畢三位太子公主陪葬墓,可以去看壓軸的乾陵。之前提到包車最大的風險便是司機可能同時另接了其它旅客,會壓縮原包車者的旅遊時間。果不其然,這位包車司機又接了一組來自於成都的情侶,他們的行程除了參觀三個陪葬墓及乾陵外,還包括了路途遙遠的法門寺。於是司機明示暗示雙管齊下,口頭隨口問問要不要一同去法門寺,價錢可算便宜些;見我沒反應,又表示乾陵尚未開挖,可以看得東西不多,走到無字碑即可回頭,乾陵的墳頭(其實是座山)就不用爬了。不過我當然不理會,當初就已談好不可干擾遊覽的時間,於是隨口敷衍帶過。
乾陵是唐高宗與武則天這對帝后夫妻的合葬墓;千百年來數不盡的中國歷代帝王中,只有這對既是夫妻,也是兩位帝王的人物葬在同一墳頭,創下了唯一的紀錄。乾陵的防護措施嚴密,可謂固若金湯,甚至不時發生靈異現象,這讓有志於盜寶的摸金教尉通通無功而返。例如唐朝末年的農民叛變事件領袖黃巢,發動了40萬大軍挖掘、民初將軍孫連仲派出工兵部隊企圖用火藥炸出墓道,可是不知道怎麼回事,他們做這種缺德事時總會出現些颳風下雨、雷鳴閃電、天昏地暗吹沙走石之類的天文異象,讓這些盜墓者還未找出地宮墓道之前,就紛紛繳械嚇跑、落荒而逃。此等場景活脫脫地好像電影神鬼傳奇中喚醒木乃伊時所出現的十大異象,真可說是中國版的神鬼傳奇 。
▼乾陵名列一級重點保護文物
唐朝的皇帝有感於前代的帝王皇陵防護措施不佳,往往身後不過數十年,皇陵即被盜墓賊一個個地破壞殆盡並攜出墓中所藏珍寶。因此自唐太宗開始採取了以山為陵的築陵方式,將陵寢築於山內,企圖利用大自然地理的優勢,達成阻絕偷盜的目的。可惜事與願違,這些將墓室建築於山內的皇陵們還是逃不出摸金教尉們的魔掌,真可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唐朝位於關中地區的18個皇陵,只有乾陵躲過多次的偷盜全身而退,保持完好至今。
▼神道的盡頭即為梁山北峰,為墓室所在
乾陵的主體位於梁山北峰,為墓室所在;南側有兩個圓弧狀的小山丘,三者南北對峙、互為倚角屏障,兩山丘上各築一闕樓。由遠方觀看,梁山好像躺平的人頭,小山丘連同闕樓好似女人的乳房與乳頭,因此當地人戲稱為乳頭山,雖然名稱粗俗不雅,倒也十分貼切。乾陵與乳頭山之間就是神道。現在一般遊客遊覽乾陵的範圍僅及於梁山與乳頭山之間。據考證乾陵墓室所在的北峰,原本四周另築內外兩城,南北軸長4.9公里,周長40公里,內城東西南北四方各開青龍、白虎、朱雀及玄武等四門,在歷經千年以來的人為破壞及自然風化,目前僅存遺址。
▼乾陵整體圖,由此圖可窺見乾陵原本的相貌(本圖取自網路)
▼乳頭山,上面的建築物為闕樓
乾陵似乎有兩個售票口,包車司機將我送到位於東側的售票口處;進入後,即可看見神道。事後來看,由此進入會少參觀神道前的537級登陵台階及一對華表(石柱),難怪當時沒有找到乾陵的起點,感覺有些不對勁。神道上有飛馬、朱雀各一對,仗馬與牽馬人五對、石翁仲(指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人像)十對。考古學者對比其它唐朝皇陵神道上的石翁仲,認為築於盛唐時期乾陵的石翁仲表情倨傲,其餘皇陵的石翁仲則較恭謹,由這些石像的顏面可以反映出石像雕塑當時唐朝國力的盛衰。
▼乾陵東側售票口
▼乾陵神道上的石雕
▼乾陵神道上的石雕
▼牽馬人及馬石雕
▼石翁仲
▼石翁仲
▼華表
神道盡頭可見一對高大聳立的石碑分立兩側,右側為無字碑,左側是述聖記碑。
▼無字碑及述聖記碑
無字碑為什麼會沒有刻字,後人揣測原因有五:一說武則天認爲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達的。第二種認爲武則天因爲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爲好。第三種說法來自武則天留言「己之功過,留待後人評說」。第四種則是此碑為唐中宗所立,但他不知道該稱呼武則天是皇帝還是母后,乾脆擱置不處理。第五種則認為無字碑有碑文,但是唐中宗內心對其母親非常不滿,礙於不能公開批評母親,可也不願爲母親歌功頌德,因此索性將碑文埋入乾陵地宮,不刻於碑上。有趣的是,原本無字的無字碑,於宋、金時期開始有人在其上刻字,變成了「有字碑」。
▼無字碑介紹
▼無字碑高7.53公尺、寬2.1公尺、厚1.49公尺,總重量達98.84噸,此為正面
▼無字碑後方
▼無字碑碑頭刻有8條互相纏繞的螭龍,下圖為正面
▼無字碑碑頭後方螭龍
述聖記碑則為武則天親撰,述說唐高宗一生的功績,由唐中宗所書再命人刻上。有趣的是,原本有字的述聖記碑歷經千年風化後,可以識別的所剩不多,快變成了「無字碑」。
▼述聖記碑介紹
▼高7.5公尺,總重量約89.6噸,廡殿試的屋頂.碑身含頭尾共由七節方石以榫卯相接而成,又稱為七節碑
石碑的後方為朱雀門遺址,旁側站立數排共六十一尊的無頭石像,他們全部兩手前拱,雙足並立,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背後刻有國名與人名,這便是六十一蕃臣使節像。據考證,這些使節來自於當時唐朝的安北、安西、北庭三大都護府轄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蔥嶺以西諸國的部落酋長;乾陵建造時將這些周邊國家的使節官員納入,分明就是為皇帝守陵,並藉以展現當時唐朝的統領地位。
至於為什麼會無頭呢?比較可信的說法是一場發生於明朝嘉靖年間震央在陝西華縣的8級地震,讓距離震央一百公里的石像人頭紛紛倒地。
▼朱雀門闕樓遺址
▲▼六十一蕃臣使節像
▲▼六十一蕃臣使節像
▲▼六十一蕃臣使節像
▲▼六十一蕃臣使節像,細看服飾,皆不相同
▲▼六十一蕃臣使節像
▼頭髮有辮子的蕃臣
走過六十一蕃臣使節像,一對石獅蹲坐於乾陵的起點,由此開始進入梁山北峰的路程。這對石獅是用整塊的純色青石雕刻而成,身高3米有餘,每尊重約42噸。
▼唐高宗乾陵碑,原碑已毀,此碑為清朝乾隆年間重製的
▼學者郭沫若所書的乾陵碑「唐高宗與武則天皇帝合葬之墓」
▲▼石獅
若依照包車司機的說法,因為乾陵尚未開挖,到此即可結束乾陵的行程。可是難得來一趟,並且我也很好奇到底後面是甚麼情景,於是不加思索決定往後走到無路為止。因是爬山的緣故,愈往後走,坡度漸陡且遊人漸少,但還是有人與我抱持著相同的好奇心,走來不覺寂寞。這時看見一塊遊客止步的立牌,步道至此而止,我看看四周,尚有人持續往前,我也就嘗試再往前行進。
▲▼乾陵北峰沿線步道,沿途可見乾縣的鄉親販售手工藝品
▼步道終止處所立遊客止步的立牌警語
不過接下來就真的像是在爬山了,最後這一段幾乎是在大石塊與岩石之中找空隙而上,不時還得抓著旁邊的樹枝方可保持身體平衡。約莫過了10分鐘,到達一定點,周遭樹木較少,在此駐足可遠眺前方的乳頭山,四周可見平坦的關中平原,耳聽蟬鳴之聲,涼風拂身而過,舒緩適才攀爬的疲累。雖然旁邊的遊客吆喝著再往上走,但我想此地已近山頂,深怕回程迷路,決定走到此處即可。
▼到達駐足處前須經過一塊岩石區
▲▼近乾陵北峰頂的駐足處遠眺,下方為關中平原
▼駐足處遠眺,前方為乳頭山
▼販售的乾縣工藝,我買了兩隻老虎
現在來看,我認為走上這一遭頗為值得,除了風景優美,沿途更有許多當地乾縣的鄉親販售手工藝品。這些手工藝品大部份都是憑著手工一針一線縫製而成,造型以老虎、驢、十二生肖居多,內包米糠,表布則憑個人的創意而使用了各種不同色彩繽紛的花布,看起來個性鮮明,饒富趣味,放在書桌的案頭極為合適。現在會使用手工縫製這些手工藝品的人愈來越少,僅剩留在家鄉的老人家了,因此若有機會購買,當然不能錯過,在下山的路上,我買了兩隻小老虎,作為此行的紀念。
此次參觀乾陵,看到乳頭山頂上的闕樓、朱雀門遺址、神道地面所舖設磚石,我心中一直存疑,這些物件看上去毫無陳舊之感,也沒有歲月風化的痕跡,到底原本是甚麼樣子?回台後無意中發現一組西元1907年法國人拍的照片,才了解當時乾陵的風貌與現今差異甚大,用荒涼兩字形容不為過。歷經千年,陵區早已被黃土厚實地覆蓋了一層,飛天翼馬的身軀有一半沒入土中,神道根本是一條小徑,乳頭山頂上的闕樓及朱雀門好似一塊大土堆,蕃臣使節像與石獅則是孤伶伶地站在黃土上,直視遠方無際的蒼穹。
▼乳頭山及神道上的石雕,乳頭山上的闕樓為千年風化的結果(本圖取自網路)
▼乳頭山上的闕樓(本圖取自網路)
▼朱雀門遺址的闕樓,中間為一對石獅(本圖取自網路)
▼飛天翼馬一半埋在土裏(本圖取自網路)
▼鴕鳥(本圖取自網路)
▼仗馬(本圖取自網路)
▼石獅及蕃臣像(本圖取自網路)
▼石獅及蕃臣像(本圖取自網路)
▼無字碑,後方為朱雀門遺址闕樓(本圖取自網路)
如有機會再來,我會規畫兩天的行程,由神道入口的537階台階開始走起;去看看黃巢溝,這是黃巢當年發動40萬人掘陵不成所產生的一條大溝,想必這條溝的規模應該極大才是。另外,千年來躲過無數盜墓賊破壞遍尋不著的地宮入口,卻在上個世紀中期一次炸山取石的工程中無意中被發現,這也應該要去看看。乾縣的特產鍋盔,這次時間不多加上天氣又熱,沒有甚麼胃口,再來時必定要品嚐一番。
▲▼乾陵開始攀爬的起點可以看到數匹馬,據說可租馬騎到黃巢溝
▼乾縣特產鍋盔
▼鍋盔
後記:我由乾縣搭乘大巴返回西安,原本冀望可在車上吹個冷氣睡午覺,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冷氣出了問題,還是司機大人為了大家的身體著想,不將冷氣溫度調降,一路上真是熱到讓人無法忍受。這個原因我也頗為好奇,不知道是不是地屬華中區域的緣故,因此當地人沒有於夏天開冷氣的習慣?
延伸閱讀: 乾陵陪葬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與章懷太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