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奈良的遊客往往會以參觀東大寺做為旅遊的起點,除了東大寺屬於世界遺產,它也為現存世上最大的木造建築,裡面更供奉著日本最大的佛像。此外,東大寺位於奈良公園,隨處可見的梅花鹿,更為遊覽過程中增添了不少樂趣。
▼世界遺產東大寺
東大寺興建的背景,與當時社會的動盪有很大的關係。西元八世紀時的日本不是個穩定的社會,各種天災人禍持續不斷,當時的聖武天皇受到佛教的影響,相信「金光明最勝王經」具備的功德,若是信奉此經,佛教的護法四大天王將會現身守護國家。基於這種信仰,聖武天皇一方面開始在日本各處修建國分寺,安置釋迦像與「金光明最勝王經」,以祈國家安定;另一方面,也將原本的金鐘寺定為大和國的國分寺,更寺名成「金光明寺四天王護國寺」,成為全國的總國分寺,並開始擴增建築群。西元747年開始鑄造大佛,東大寺的名稱也由此開始。
由東大寺的參道,一直到東大寺南大門為止,是東大寺旅遊過程中最有趣的一段。左邊是一排商店,可以買些紀念品與冷品飲料,參道上則散佈著梅花鹿;奈良公園裏除了人之外,就屬鹿的數量最多,據統計至少有1000頭以上。這些朝夕與人相處的鹿,看到人群絲毫不露驚惶之色,完全依照自己的習性作息,彷彿周遭的人不存在般。只有一種例外,就是鹿的點心「鹿仙貝」,只要去販售「鹿仙貝」的商家走一遭,這群鹿就會用懷疑的眼神看著你,接著若無其事地走過來聞聞,一旦發現手中有「鹿仙貝」,就會立刻引起鹿群騷動,這時會有好幾隻鹿尾隨身後搶食「鹿仙貝」,直到吃完為止。
▲▼奈良公園內的梅花鹿
▲▼奈良公園內的梅花鹿
▼販售鹿仙貝的攤販
東大寺的入口為南大門,此門曾因大風強襲而倒塌,後由重源上人向外募捐並得到中國宋朝匠師陳和卿的協助重建。南大門為歇山重檐式,面寬五間,立了18條高21公尺高的圓柱。南大門的斗栱導入了當時宋朝建築技的技法,日本稱為大佛樣(天竺樣),其實大佛樣就是插栱的形式,全部採用偷心造的做法,只有出挑的栱而沒有橫向的栱,它將多層的栱插入一根直立的柱子層層疊起,並用橫向的坊貫穿其中,看起來帶有壯觀的視覺效果。
▲▼東大寺南大門,上面匾額書寫大華嚴寺
▲▼斗栱採大佛樣的形式
▲▼東大寺南大門內的力士像
中門位於南大門的後方,創建時稱為南中門,這是因為當時於大佛殿後還有一個北中門,南中門與北中門之間有迴廊連接,將大佛殿環繞其中,不過目前僅存連接中門與大佛殿的迴廊。
▼東大寺中門
▼中門左側迴廊
▼中門右側迴廊底,由此購票通往大佛殿
由中門左邊迴廊進入購票後,便可進入東大寺最精華的地點大佛殿。歷史上大佛殿曾因兩次戰亂焚毀,現存的大佛殿是於江戶時期重建的。重建的大佛殿寬度及深度與創建時期相差不遠,不過東西向的寬度約小了三分之一。原本的大佛殿屋頂採用重檐廡殿的形式,而江戶時代第二次重建時,正面的屋頂重檐上施作了類似頭盔圓弧型的唐破風樣式。屋脊立著一對鴟吻,屋簷的斗栱與南大門相同,施行了大佛樣的插栱手法。
▼正拍大佛殿,上面立著一對鴟吻,屋簷第二層好似盔頂的樣式即為唐破風
▼側拍大佛殿
▼大佛殿第一次修復時,屋頂仍為重檐廡殿式樣
▼大佛殿第二次修復時,屋頂加了唐破風式樣
▼原本大佛殿兩側有東塔與西塔,現已不存
大佛殿內供奉著盧舍那佛,俗稱奈良大佛;著雙領垂肩式袈裟,右手施無畏印。這尊佛像自西元749年完成後也是歷經劫難,除了地震導致頭部掉落,也遭受了兩次戰火波及;其中第二次戰亂後,由於國家財政困窘,大佛殿屋頂無力修復,導致佛像僅能採用銅板遮蔽,飽受風吹雨淋長達百年之久,直至公慶上人募捐修復為止。大佛兩側有虛空藏與如意輪觀音兩尊脅侍菩薩分侍左右,而其左右後方則站立著廣目天王與多聞天王。
▼奈良大佛正面照,著雙領垂肩式袈裟,右手施無畏印
▼奈良大佛側面照
▼如意輪觀音像
▼虛空藏菩薩像
▼廣目天王,雙手持筆;在台灣,常見廣目天王手中所持法器為龍或蛇,代表風調雨順的順
▼多聞天王,右手持寶塔,左手執三叉戟;在台灣,常見多聞天王手中所持法器為寶傘,代表風調雨順的雨
多聞天王前的立柱下有開一個洞,據說只要可以鑽過,就可增長智慧,因此吸引了許多小朋友前來試試,算是大佛殿內除了奈良大佛外,最具人氣的景點了。不過鑽的人可不只有小朋友,當時親眼看到一位遊客沒有估量好體型就硬鑽,後果就是卡在洞內動彈不得,她的朋友費了好大的力氣將她前拉後推才使她擠出洞外。
▼鑽洞,據稱鑽過去後便可增長智慧
東大寺的伽藍真大,原本還想將東大寺裏裏外外的好好尋訪一次,想不到才參觀完大佛殿,加上與鹿玩耍的時間,竟然耗去了快3小時;所有的旅遊者總會嘆息時間無情飛快的流逝,看來其餘的院落就當成留白,留待下一次的探訪!
後記:看到東大寺建築的規模與宏大,不禁遙想若當年唐武宗沒有推行一連串的毀釋滅佛,大肆摧毀中國各地的寺廟;當時的首都長安,也就是今日中國的西安,可能也會遺留幾座盛唐時期國家等級的佛寺。它們的規模應該也會近似東大寺,甚且猶有過之而無不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