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份的人在安排嵐山旅遊計畫時,可能會安排個嵐山小火車,由亀岡站坐到嵐山站後,開始參觀野竹林、野宮神社、天龍寺,之後一路往南向渡月橋方向遊覽。第一次去嵐山,我也安排了同樣的行程,不同點是於嵐山站下車後,我規劃先往北邊的常寂光寺方向走,預計遊覽過二尊院、清涼寺與周邊特色商家後才繞回南邊朝天龍寺方向行走。想不到一家四口腳程有限,到了下午竟然只參觀了常寂光寺與祇王寺,而後者原本還不在我的行程規劃中!
嵐山站下車後,順著指標往常寂光寺方向走,首先會看到小倉池,幾分鐘後,古樸的山門隨即映入眼簾。
▼常寂光寺樸拙的山門
▼進入山門後的購票處
常寂光寺整體的伽藍院落沒有圍牆,一入山門立時感受身處一片青綠的氛圍,霎時感覺身心遁入清新、綠意盎然、安靜祥和的人間仙境,不僅阻絕了山門外的世俗世界,也洗滌了內心的塵埃。庭院的樹木襯著古寺建築群不假痕跡的融於一片青綠,順著山門往後走,為一小段筆直向上的階梯,依序穿越仁王門至本堂。
▲▼山門與仁王門間的楓樹,有沒有覺得左側最靠近鏡頭的楓樹似在迎人,我稱它為迎客楓
▼穿越仁王門後攀爬石階往後照之景像
「常寂光」,在佛教的術語中代表著每人與身俱有的「自性」。「常寂光土」,是已認知本身與身俱有自性的佛菩薩居住之理想淨土;古寺雖小,我們待的時間也不長,在此駐足的短暫時光,沒有燃香跪拜與許願祈求,但卻讓人重新領悟單純的真與美,理想淨土追求的不也是這個境界?
▼鐘樓
▼石階
▼長夜燈
走出常寂光寺後,本來要繼續前往二尊院,那知依循Google Map指引的路上行走時,卻看到寫著私人土地勿入的告示,真是奇怪,難道還有其他的路嗎? 我探頭四處看看沒有其它道路,只好放棄,轉而前往「民芸定家」商店,參觀竹工藝品。沒想到抵達之後赫然發現二尊院大門就在斜對面。
由「民芸定家」出來,時間也近中午,就暫時不參觀二尊院繼續往後走,那邊似乎有小餐館可以填飽肚子。果不其然,有間賣拉麵與烏龍麵的小店,裡面沒甚麼人,就趕緊進去,家裡面的小朋友的肚子已經哇哇叫了,更何況還有冷氣吹!
填飽了五臟廟,還真不想離開,夏日待在冷氣房真是一大享受!看看GPS目前地點,餐館距離祇王寺很近,就順道去看看!
祇王寺大門的主結構是用竹子與細小樹枝組合搭建而成,屋頂種著青苔,暗示著這是一間青苔庭院,庭園造景的主要元素為苔癬。
▼祇王寺入口
▼祇王寺出口,位於入口旁
來到祇王寺前,我一直不知道青苔用來造景竟也是如此的饒富趣味。祇王寺庭園地表植滿了不同種類的青苔與草本植物,全部維持著綠色的主調,惟有墨綠、淺綠、淡綠之分,藉之創造了不同的色澤層次,豐富了視覺的享受。庭園遍植楓樹,觀之好似立於一層厚厚的綠軟墊上;我想到了秋天時,這片綠意的軟墊應會撒滿楓紅,好似罩上一層紅紗,營造另種意境。
▼祇王寺庭院造景1
▼祇王寺庭院造景2
▼祇王寺庭院造景3
▼祇王寺庭院造景4
▼一側的竹林
祇王寺不大,10來分鐘即可走完一圈,整個院落也只有一間草庵,安置祇王母女三人、佛御前與平清盛的坐像。由於祇王寺的由來是祇王看清楚與平清盛的情份是建立在容貌上;因此當更為年輕貌美的佛御前出現時,祇王離開了平清盛,在此結草庵清修,斬斷紅塵情戀。草庵避雨時,看著祇王的故事,只覺青苔營造了更深沉孤寂的氛圍,帶出淒涼的哀愁。
▼草庵1
▼草庵2
▼草庵旁的石缽與竹製漏水頭
▼ 祇王寺庭院,前方即為入口處
被我視為本次嵐山旅遊最大的亮點,就是這兩座古樸的小寺,綠的令人驚艷,美得沁人心脾,遊覽過的景物烙在記憶中,久久無法磨滅。
後記:很欽佩日人的美學修養與做事態度,遊覽常寂光寺時,看見修剪師傅在樹上修枝,可是完全看不出修剪的痕跡,甚至還以為是天然的。反觀本國的公園植栽或是路樹修剪,不僅沒有細部修飾,也不考慮樹形,一律鋸枝砍短;炎炎夏日看著沒有枝葉光禿的樹,行人經過時也完全沒有遮蔭處,美學修養與做事的細膩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