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的天水市,地理位置處於通往新疆中亞的絲路上。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的途徑大體上是沿著絲路,由西邊的新疆慢慢地往東方的西安、洛陽方向進行。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修道者的自身修行、滿足人們對現世的祈福、對來世的冀求或是統治者教化撫慰人心等幾項不同的因素;當時的政權或是官士紳於絲路的沿線陸續開鑿了多個石窟,例如敦煌的莫高窟、武威的天梯山石窟、臨夏永靖縣的炳靈寺、天水的麥積山石窟等。
▼麥積山石窟的標示,可惜這塊石頭上的字太多了,字體不美,並且沒有世界遺產的標示
▼麥積山石窟售票口
▼售票口買完票後,由此剪票進入,旁有接駁車往後到景區入口處
之所以被稱為麥積山,是由於它的山頭貌似麥子積堆成垛的形狀。麥積山石窟的開鑿約始於東晉十六國的後秦時期(西元384-417年),其後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歷代均有不斷地開鑿與修缮,然而70%以上的石窟為北朝時期(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的作品。
▼由這個角度看,石窟的山頭尖尖的,非常像麥垛的形狀
麥積山石窟與其它石窟相較有幾處不同,首先為塑像雕塑於像麥垛的山頭崖壁上,這座山頭海拔1724公尺,山頂距離地面142公尺,現存194個洞窟,分佈於東西兩崖;其中東崖54個,西崖140個。每個洞窟佛龕之間使用棧道相連;橫向的棧道還好,行走於往上或是往下的攀爬棧道才是驚險。我雙手緊握兩旁欄杆,深怕失足墜落 ,著實花了點時間才適應。現在這些棧道是已經過現代的技術補強過的,未經強化前的棧道據說行走時還會晃動,由此不難想見古人開鑿時的艱辛。
▼驚險的棧道
▼驚險的棧道
▼驚險的棧道
再來是石窟的塑像以泥塑為主。泥塑的製作過程約為先用木頭製成骨架,接著將麥梗、稻草、稻殼等材料混著泥土的材質一層層的打底做成形體,陰乾後打磨再上彩繪而成。
最後由於此區地處偏遠,加上塑像位於崖壁上,幸運地逃過了文物偷盜者的竊取及文革的浩劫。石窟的塑像大致保留良好,沒有出現其他石窟常見的斷頭、斷手、塑像硬生生地被鑿一半或是整個塑像被鑿空挖出僅留下一個窟窿的慘狀。
麥積山的石窟雖有194個,可是有些石窟於棧道上無法觀看,有的石窟為了預防偷竊而於窟前安裝了木門或鐵絲網,雖然此舉達到了目的但卻阻礙了欣賞的視野,還有部份的石窟據說要額外付費才可觀賞,因此實際上能看到的石窟數量有限,以下為沿著棧道行走一定不會忽略的重點佛窟。
剛開始往上行走於棧道,便會看到東崖大佛的三尊佛像,屬於第十三窟,為隨代所建的釋迦牟尼,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等一佛二菩薩。中間的釋迦牟尼高約15.7公尺,為麥積山石窟最大的塑像,兩側的文殊及普賢菩薩高約13米,懸立在露天的崖壁上。
▲▼ 東崖大佛的三尊佛像
第九窟,北周所建,俗稱「中七佛閣」,前有棧閣,後有七個佛龕,每個佛龕中各有一尊主佛及隨伺的二菩薩或是二弟子。這個石窟中最不解的便是幾尊佛像的臉頰上所繪製的黑色圓斑究竟代表的意義是甚麼?須要再翻閱書籍可能才有答案。
▼中七佛閣
▼中七佛閣內佛龕內的佛像
▲▼中七佛閣內佛龕內的佛像
▲▼中七佛閣內佛龕內的佛像
▲▼中七佛閣內佛龕內的佛像
▲▼中七佛閣內佛龕內的佛像
▲▼中七佛閣內佛龕內的佛像
▲▼中七佛閣內佛龕內的佛像
▼許多石窟都有遊客擲入人民幣,是祈福嗎
第三窟,北周開鑿,因廊道有上下兩層六排雕塑約297尊之賢劫千佛而得名,稱為千佛廊,全長36.5公尺。屬於石胎泥塑,每尊塑像高約0.9公尺,均呈兩腳交疊盤坐之姿。上層兩排92身,經宋、明兩代重妝;下層四排205身,大多保留著北周時期造像特色。
▼千佛廊的佛像
▲▼千佛廊的佛像
▲▼千佛廊的佛像
▲▼千佛廊上方的屋簷
第四窟,俗稱「散花樓」、「上七佛閣」,為北周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所建之七個佛龕,七個佛龕內的佈局為一尊主佛與二弟子六菩薩或是一尊主佛與八菩薩,全長31.4公尺,為中國現存仿宮殿式佛窟中最宏大的一個洞窟。每個佛龕之間的柱子上都有一尊石胎泥塑護法像,共計八身,這就是「天龍八部」,即天、龍、夜叉和惡鬼形象。
▼上七佛閣一覽,可看到各窟的分佈,兩旁有力士,每一窟上方有牌匾,各窟之間的雕塑為天龍八部
▼上七佛閣
▼力士像
▼力士像
▼上七佛閣佛龕內的佛像
▲▼上七佛閣佛龕內的佛像
▲▼上七佛閣佛龕內的佛像
▲▼上七佛閣佛龕內的佛像
▲▼上七佛閣佛龕內的佛像
▲▼上七佛閣佛龕內的佛像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
七個佛龕頂部各有一組飛天的壁畫;飛天係指會飛的仙人,將飛天的壁畫安置於佛龕中,創作者想表達的應該是一幅仙人於佛菩薩的上方盤旋飛舞、禮頌佛菩薩的喜樂祥和境界。這其中有五幅壁畫屬於「薄肉塑」的形式。「薄肉塑」指的是用細泥塑出飛天的臉龐、胳膊、身體等部份,鮮花、流雲、裙帶則以繪畫表現。
▼薄肉塑的飛天壁畫
▲▼薄肉塑的飛天壁畫
▲▼薄肉塑的飛天壁畫
第五窟,俗稱「牛兒堂」,共有三個佛龕,中間的佛龕為隋代開鑿,兩側的佛龕則為初唐所完成的。隋代的塑像相貌慈祥,初唐的則為圓潤秀麗。資料顯示中龕外有踏牛天王;這天王名叫鳩摩首羅。天水自古以來地震頻繁,古時的人們認為地震的禍首就是這頭牛,一旦牛身可以自由活動,便會導致地震等災難。傳說有天晚上,這頭牛醒來發現四周無人,正想起身時,旁邊的鳩摩首羅天王立即將腳踩在牛身,將其制伏,使其不致作亂,就這樣持續到了今日。可惜我參觀時僅看到天王下方有圍了個木柵欄,根本沒有注意到原來天王的腳下踩了一頭牛。
▼牛兒堂佛龕內的佛像,造型圓潤飽滿,典型的唐代風格
▼牛兒堂佛龕內的佛像,亦為唐代所塑
▼踏牛天王,為了預防塑像向前傾倒,用了難看的鐵條箍住,下方也用柵欄圍住而無法看到天王踏牛的神韻
走到時窟的末段時,便會見到兩尊大佛,稱為西崖大佛,屬於第九十八窟。原本西崖大佛有三個大佛像,但現今僅能看到兩個,一尊毀損。西崖大佛的三佛雖然沒有東崖三佛大,但塑像的時間卻早了近一百年,是北魏開鑿,北宋重塑的。所謂的西崖三佛係指「西方三聖」,分別是中間的阿彌陀佛,高約13米,左邊的觀音菩薩和右邊的大勢至菩薩,高約9米。作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接引者,它們寄託了佛教徒對未來世的希望。由照片可以看到阿彌陀佛左側的菩薩並沒有修復,而是保留了原來殘損的模樣,裸露的內部是原鑿石胎,以及北宋重修時為加固泥塑而附加的一根根木樁和樁孔。
▼西崖大佛
▲▼西崖大佛
▲▼西崖大佛
▲▼西崖大佛
接近尾聲時,還可看到第一五五窟,這個窟左右兩壁是麥積山石窟最早的弟子像。造型清瘦修長,與其它窟不同。
▲▼弟子造型
夏天的遊客頗多,常會發生許多遊客處於棧道上動彈不得等待前方人潮通過之情況,因此石窟上有多位公安指揮交通,確保行走路線的順暢,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有這麼多公安駐守的景區。參觀石窟的時程約為3小時,看完之後最大的疑問還是當初古人是如何攀上絕壁上去進行鑿窟雕塑的?
▼四處蜿蜒的棧道
參觀資訊:
1. 由天水火車站可搭乘公交車34路到麥積山石窟,車程約為45分鐘,若當天不在天水過夜,須算好來回車程以利交通的接駁。
2. 公車到了石窟後,須先步行經過停車場後才到售票處,此段路程約10分鐘。買票進入後,建議搭乘接駁車接送到景區處,來回人民幣15元。搭乘接駁車下車後,為食物紀念小物販售區,尚須再走一段約15分鐘的路程,方可進入景區真正的入口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