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幾年前看了漢景帝的陽陵,這次打算去參觀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與其三個陪葬墓。原本由西安可以搭乘遊3的遊覽巴士前往,然而不巧,因為不明的原因停駛(西安的公交網站說是道路修繕,這理由實在是不可思議)。因此只能先至西安的城西客運站搭往至乾縣的高速大巴,當地再另尋交通工具前往。搭乘高速大巴有冷氣可吹,還挺舒適,睡了一小時即抵乾縣的客運站,才剛下車,立刻即有幾位包車司機跟在後頭亦步亦趨地打探是不是要去乾陵。

大陸許多景點地處偏僻,往往公交車無法到達,例如乾陵與今日要看的三個陪葬墓就是一例;這四個陵墓彼此間相距不過3至5公里,偏偏就是沒有公交車將它們串連。若是想要一次解決交通問題,就只能考慮包車。包車唯一的缺點就是司機可能會趁包車者遊覽時,再去包攬其它組客人搭乘,這時司機就會利用不同的時間差,在不同的景點接送。有時司機為了想多賺些錢,會有意無意的暗示旅客不要在景區花費太多時間遊覽,才可盡快結束包車時間,方便司機有多餘的時間多載幾組遊客。因此事前要與司機談好,不可干擾參觀的時間。我隨機選了一個司機,確認包車費用與要求後,就搭著他的車出發。

參觀這三個陪葬墓,一定要對唐高宗與武則天這對夫妻帝后有些了解,才能清楚這些陪葬墓的主人與他們的關聯。不僅由於懿德太子、永泰公主及章懷太子都是這對夫妻的子孫;同時也能體會身處皇室成員不一定是人生勝利組。當涉及了政治權力爭奪,即使是至親的嫡系血脈子孫也是毫不留情地剷除,這正是天家無情。

▼三個陪葬墓的墓主世系表

世系圖.JPG

首先到達的景點是懿德太子墓,懿德太子為唐高宗李治及武則天之孫,唐中宗李顯和韋皇后長子,本名李重照,後避武后名諱而改名李重潤。當唐高宗去逝唐中宗李顯繼位,原本可以晉升為皇子的身分,卻因唐中宗被廢為廬陵王,也被貶為庶人。

▼懿德太子墓景區入口

1-0.9.JPG

▼懿德太子墓景區

1-1.JPG

▼懿德太子墓入口

1-2.JPG

公元698年,年邁的武則天在大臣的勸諫下有意將皇位交還大唐李氏,於是又將兒子李顯召回長安,重新立為皇太子,李重潤也被立為郡王。三年後,李重潤與其妹李仙蕙因遭人誣陷私議祖母武則天的南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而被武則天賜死。

等到武則天過世後,唐中宗李顯復位,追封懿德太子,移葬於乾陵旁作為陪葬墓,同時「號墓為陵」,將墓葬與隨葬品以皇帝的等級安排。

這三個陪葬墓的地宮結構大致相似,地宮入口是一條斜長往下延伸的墓道,經過過洞之後,即為前墓室與放置棺槨的後墓室,暗示了皇家的庭院深邃。墓室用手繪的方式繪製出建築體的樑柱斗拱,再用壁畫繪製宮廷的人物及日常活動,試圖描繪出墓主於地下的宮廷生活。

八月的西安正值盛夏,在大太陽底下渾身是汗,然而不過沿著墓道走了幾公尺,立即可以感受周遭沁涼之空氣,感覺待在冷氣房內,十分涼爽。

▼由下圖章懷太子墓的結構,可理解懿德太子與永泰公主墓的結構布局

1-2.1.JPG

▼懿德太子墓入口向下的坡道

1-3.JPG

墓道的兩側皆有壁畫,包含了闕樓圖、儀仗圖、列戟圖、馴獸圖與仕女圖;其中的闕樓圖、儀仗圖及列戟圖所畫內容,暗示墓主雖然是太子,可卻使用了帝王等級的禮制,實為天子。為妥善保存這些壁畫,現今墓內所看的皆為複製品,真蹟已被移入陝西歷史博物館。

▼闕樓圖局部,有三個闕樓,為帝王的規制

1-4.JPG

▼儀仗圖

1-5.JPG

▲▼儀仗圖

1-6.JPG

▲▼儀仗圖

1-7.JPG

▲▼儀仗圖

1-8.JPG

▲▼儀仗圖

1-9.JPG

▼仕女圖

1-10.JPG

▼仕女圖

1-11.JPG

墓道走了一會,前方可見拱門型的洞口,便是過洞,過洞與過洞之間是天井,過洞的兩側有小龕,據說墓內發現的唐三彩原本陳放於小龕內。皇家墓室向來是盜墓者覬覦之地,懿德太子墓也不例外,早在墓室開挖前即已被盜。過洞的上方還可看到盜賊挖的盜墓口。

▼墓道

1-12.JPG

▼墓道

1-13.JPG

▼小龕

1-14.JPG

▼小龕

1-15.JPG

▼小龕內的陶俑

1-16.JPG

▼盜墓賊挖的盜洞

1-17.JPG

愈往裡邊走,溫度愈往下降,最低之處就是墓道的盡頭,此處放著墓主的棺槨。棺槨採用厚實的墨綠色藍田玉製成;由於溫度低,濕度大,表面凝結水珠。
為了保存與展示墓中取出的文物,現今的懿德太子墓旁建立了仿唐式的文物展示廳,陳放著由墓中取出的文物,包含了大量的唐三彩。據聞在唐代時,唐三彩是專門給往生者使用的冥器,因此價值不高,反倒是千年後成為一窺唐代風俗的重要文物。

▼懿德太子墓中的鎮獸

1-18.JPG

▼懿德太子墓中的鎮獸

1-19.JPG

▼挖掘出的唐三彩

1-20.JPG

▼挖掘出的唐三彩

1-21.JPG

▼唐三彩,此座塑形獨特,為一人於馬背上翻躺

1-22.JPG

由墓中出來後,可往後方走,即可見到天井。在天井的後方就是封土,也就是懿德太子墓的墳頭。畢竟懿德太子不是帝王,封土高度不高,與唐高宗的乾陵或是漢景帝的陽陵相較,那真是矮太多了,可以輕易地由石階爬到頂端。懿德太子墓與乾陵距離不遠,於封土上可以看到乾陵。

▼懿德太子墓的天井

1-23.JPG

▼懿德太子墓的天井

1-24.JPG

▼由懿德太子的封土丘往下眺望

1-25.JPG

▼由懿德太子的封土丘眺望不遠處的乾陵

1-26.JPG

參觀完懿德太子墓,第二站到了永泰公主墓,永泰公主便是前面所提懿德太子的妹妹李仙蕙。同樣是「號墓為陵」,因此墓的等級也是高於一般的皇室貴族。永泰公主墓旁興建了乾陵博物館,展示乾陵陪葬墓中出土的文物,不知道是不是要特別強調此處有博物館,公主墓景區剪票處的上頭牌匾寫的是乾陵博物館而非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墓景區入口

2-1.JPG

▼永泰公主墓景區

2-2.JPG

▼永泰公主墓入口

2-3.JPG

▼永泰公主墓的墓道

2-4.JPG

▼永泰公主墓的墓道,可以看到畫出來的樑柱,代表這是一個想像的建築體,兩側還有官員

2-5.JPG

永泰公主墓內的唐代壁畫真跡已被移入陝西歷史博物館,墓道內呈現的是複製品,在光源昏暗的情況下其實看的有限,最有特色的是宮廷侍女壁畫,體態豐腴,典型的唐代風韻。

▼永泰公主墓的仕女壁畫

2-6.JPG

▲▼永泰公主墓的仕女壁畫

2-7.JPG

▲▼永泰公主墓的仕女壁畫

2-8.JPG

▼永泰公主墓的仕女壁畫,正中間拿扇子的女子被譽為東方第一美女,而右方的女子為做男裝打扮

2-9.JPG

遊畢公主墓後,照前例再登上墳頭看看四周的風景,公主墓離乾陵較遠,由此處無法窺見乾陵。

▼永泰公主墓的天井及封土丘

2-12.JPG

▼由永泰公主墓的封土丘往下眺望

2-13.JPG

永泰公主墓景區內最令人搖頭的便是乾陵地宮,乾陵尚未開挖,內部真實情景未明,可是主事者卻在此處興建了一座想像中的地宮,想像開挖後地宮呈現的樣貌。內部以緩坡向下的假墓道為中心,依序一間間的展示廳,廳內採實體布景加上立體塑像的方式呈現,由武后初進宮廷開始,歷經才人、成為高宗皇后、篡唐改國號自立皇帝、四方使節來見、一路向下最終則為高宗與武后的合葬。我看了之後始終不解興建這座模擬地宮的意義在那裡?不僅塑像所穿衣物與擺設的物品粗糙,庸紅駭綠的燈光色彩與人偶顏面的猙獰讓人看了不寒而慄;參觀時直覺背脊發涼,腳步不自覺的加快。最終模擬高宗與武后的墓室更是滑稽,只見棺槨中躺了高宗與武后,上面好像鋪了稻草,耳中不時傳來和尚念誦經文之聲。正當疑惑之際,發現此處為乾陵地宮的終點,隔一門與販售處相鄰,原來誦經聲是來自於販售處播放的。想必是販售處的人員長期待在此處,也覺陰森,播放經文來助膽。由販售處離開乾陵地宮後,重見外邊炙熱的陽光感覺真好。

▼乾陵地宮

2-14.JPG

最後參觀的陪葬墓是章懷太子墓。章懷太子李賢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二子,自幼聰穎,唐高宗特別喜愛,在其兄李弘逝後(彼時唐高宗尚在),立為皇太子。李賢的文學造詣頗高,曾召集一批文官為班固所寫的後漢書注釋,稱為章懷注;如若不生在帝王之家,極有可能成為一位當代文豪。

不幸的是他也涉及了宮廷的權力鬥爭,不但有宮人私下流傳李賢不是武后之子,而是武則天之姊韓國夫人武順所生,使李賢心生疑慮恐懼;也有江湖術士明崇儼向武后進讒言說太子李賢不堪大任,且其弟英王(後來的唐中宗)頗似唐太宗,相王(後來的唐睿宗)有貴相,由此二人擇一為太子最好,這讓李賢坐立難安。

之後江湖術士明崇儼被強盜殺害,武后懷疑是李賢所為,派人辦理此案,在太子東宮的馬房裡找到數百具鎧甲。於是武后廢李賢為庶人,將李賢遷徙至(今日的四川巴中縣),最後李賢在此死去,原因眾說紛紜,但是大多數的說法是認為武后迫害的。

李賢在當太子時,有感於母子親情在權力鬥爭之下已蕩然無存,曾作「黃臺瓜辭」,希望武后醒悟。此詩與曹植之「七步詩」並列為千古絕唱。詩的全文如下:「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唐中宗復位後,於公元706年以雍王身份陪葬乾陵。公元711年以章懷太子身份與其妻合葬。其墓內的壁畫最為豐富,且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唐中宗移葬其兄李賢時,並沒有將墓的形制提升,因此相較於之前「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與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的等級與規模明顯較小;不過墓中仍就出土了不少的文物與壁畫,為了保存文物,大部分的文物及壁畫真品都已安置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章懷太子墓的景區入口

3-1.JPG

▼章懷太子墓的入口處

3-2.JPG

▼章懷太子墓的入口處

3-3.JPG

▼章懷太子墓的墓道

3-4.JPG

▼章懷太子墓中的小龕

3-5.JPG

章懷太子的墓中有幾幅很出名的壁畫,分別為客使圖、狩獵出行圖、馬球圖、觀鳥捕蟬圖。狩獵出行圖呈現了初唐貴族的娛樂、馬球圖則詳實地記錄唐代宮廷中打馬球的情景、觀鳥捕蟬圖則繪出三位宮女在捕蟬嬉戲過程中的神態表情。客使圖中有三位外國使節,據考證他們分別來自東羅馬帝國、新羅與靺鞨族(當時中國東北的民族)。這幅圖中呈現的場景為唐中宗為其兄李賢遷葬時,外邦使節來朝的場景,藉由此圖也可得知初唐時期國力強盛,不然為什麼那麼遠的東羅馬帝國還要派使節出席?

▼客使圖(取自於網路),左邊三位為當時唐朝的外交機構鴻臚寺的官員,官員旁三位由左至右分別來自於東羅馬帝國、新羅與靺鞨族

客使圖.JPG

▼觀鳥捕蟬圖

2-10.JPG

▼狩獵出行圖

2-11.JPG

這三個陪葬墓都是武則天嫡出的子輩及孫輩,可惜沒有出現一般百姓三代同堂其樂融融的情景,反倒在武后宮廷權勢爭奪下,讓這三位墓主死於非命。武則天逝後,唐中宗將這三位作為乾陵的陪葬墓陪葬;在地下的武后,看著周圍這三位子孫,不知道會不會有一絲絲的悔恨?當年下手是不是太狠了些?

延伸閱讀: 千年滄桑風華絕代的貴婦-乾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b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